欢迎进入吉林省化学协会官方网站!
吉林省化学会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您的位置:首页>>通知公告>>通知公告
吉林省化学会2022年度工作回顾
2023-09-07 180 返回列表


吉林省化学会2022年度工作回顾

 

 

2022年是我国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也是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同疫情拼搏抗争具有激烈挑战的一年;值得全党全民欣慰的是,我党胜利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二十大代表大会。党的二十大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速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全党全民同心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进军号角。

吉林省化学会秉承科技兴省的办会宗旨,在中国化学会、吉林省民政厅、吉林省科协的正确领导下,在第十一届理事单位和专业(工作)委员会以及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践行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借党的二十大强劲东风,开展了一些学术交流,学科普及、学科竞赛等活动。现将部分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学术论坛活动,促进化学学科的普及和发展,为振兴吉林省经济建设做贡献。

学术交流是学会的立会之本,是学会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对于促进学科的发展、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发现和扶植年轻的科技人才起重要的作用。学会各理事单位、专业(工作)委员会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点,开展和参与学术交流会议及论坛活动。

12022819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举办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2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齐聚吉林大学,出席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副局长杨永峰出席研讨会并致辞。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省化学会理事长冯守华主持。

  

 

张希首先代表吉林大学和党委书记姜治莹,感谢院士们长期以来对吉大化学学科的关心、指导与支持。他表示,在吉大化学学科创建70周年的历史节点,吉大化学人既怀念为学科建设做出奠基性贡献的先贤们,也感谢为化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的所有同仁,更积极思考如何发扬学科优良传统,面向未来、重新出发,接续奋斗、再创辉煌。

张希表示,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和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为化学等基础学科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希望各位院士及专家学者结合学科前沿动态和国家科技需求,指导和帮助吉大化学学科和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凝练重要的科学和技术问题,通过解决重要问题,孕育重要成果,培育杰出人才。

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一直是吉林大学的工作重点。张希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学校的人才工作理念、举措和成效。他表示,学校一方面努力完善人才引育体系,出台了匡亚明/唐敖庆学者人才岗位体系,根据学科特点实行分类评价,充分激发奋斗在教学科研、仪器研制、科技扶贫等不同领域、不同岗位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注重与国家、省市推出的各类人才政策高效衔接,充分利用国家级人才计划在东北地区的优惠政策,吸引和稳定人才。希望各位院士共同推动更多的国家级人才计划向东北、西北地区倾斜,帮助东北、西北地区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并期待各位院士推荐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吉大工作。学校将通过事业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心,让人才在吉大既有所贡献,更有所成就。

杨永峰在讲话中首先感谢吉林大学在本次学术年会中给予的支持。他说,中国科学院和各位院士是科技创新领域的国家队,既要坚持四个面向开展科学研究,也肩负着将科学家精神传播到全国各地的使命。本次学术年会,中科院党组和学部主席团创新模式,邀请各位院士走进地方对接发展需求,为地方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建言献策,通过模式上的创新实现了高端智库与国家、地方发展的紧密融合,系列活动发挥了良好的带动和促进作用。走进吉林大学开展化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是本次学术年会的重要内容,祝愿吉大化学学科和吉林大学更好更强发展。

本次研讨会作为2022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术年会暨科学与中国”20周年院士进吉林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庆祝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创建70周年的重要活动。会议研讨环节,与会的院士专家对吉大化学的发展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们一致建议吉大化学坚持四个面向,继承优良教学传统、发扬学科特色优势、加强学科交叉合作、激发青年人才潜能、形成学科发展合力,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学科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会上,吉大化学学院院长吕中元作吉林大学化学学科总体情况汇报,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广社、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孙俊奇分别作实验室发展建设情况汇报。

2为庆祝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创建70周年,由吉林大学、美国化学会共同主办,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承办的“JACS创新峰会——化学的未来在吉林大学举办。JACS主编、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rick Carreira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美国化学会出版部总裁James Milne博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JACS执行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省化学会副理事长于吉红主持。

 

 

于吉红表示,很荣幸在庆祝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创建70周年之际举办本次峰会,并能邀请到JACS的编辑们和吉林大学的知名校友、青年学者,以化学的未来为主题交流探讨最新的科研进展。

 

 

Erick Carreira 在致辞中祝贺吉大化学学科创建70周年,他高度赞扬了吉大化学学院在教育、科研领域为培养下一代化学领军人才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取得的卓越成就。在与吉大化学学院青年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他深刻感受到了学生们对化学的热爱、追求和奉献,这使他看到了化学的未来的希望。

 

 

 

 

    张希在致辞中感谢美国化学会长期以来对吉林大学和吉大化学学科的支持,向出席此次化学创新峰会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吉大化学学科创建于1952年,由老一代化学家蔡镏生院士、唐敖庆院士、关实之教授、陶慰孙教授等人亲手创建。70年来,吉大化学学科始终致力于前沿科学创新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他本人和参加本次峰会的吉大校友赵东元院士、江雷院士、迟力峰院士、马於光院士、李峻柏教授等都从吉大化学的教育中受益匪浅。希望大家通过此次峰会精彩的学术报告,激发对化学的未来的灵感。

  

 

James Milne在致辞中表示,吉大化学学科在世界享有盛誉,吉大化学学院是化学科学顶级学术研究和教育中心之一,他代表美国化学会祝贺吉大化学学科创建70周年,感谢张希校长为促进中国化学会与美国化学会交流与合作做出的重要贡献,并衷心地希望未来能够与吉大化学学院更加紧密地合作,为推动全球化学事业的发展而共同努力。

  

 开幕式结束后,于吉红院士、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侯召民教授、吉大化学学院杨柏教授、吕中元教授共同主持了峰会学术报告。侯召民教授、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E.W. “Bert” Meijer 教授、德国马普高分子所 Tanja Weil 教授、苏州大学迟力峰院士、中科院理化所江雷院士、华南理工大学马於光院士、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中科院化学所李峻柏研究员和吉林大学杨柏教授分别作大会主旨报告。吉林大学安泽胜教授、陈于蓝教授、李乙教授、吴光鹭教授、邹晓新教授等作为青年学者代表作大会主题报告,分享各自在超分子组装、功能材料和高分子化学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引领未来化学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本次创新峰会共有9万余名观众通过线上直播平台观看。

32022年,吉林大学化学学院举办吉大化学70年院庆系列活动科学与未来系列讲座学院先后邀请江雷院士、冯守华院士、迟力峰院士、唐本忠院士、颜德岳院士、王梅祥院士、段雪院士、马於光院士等国内外化学学科知名学者和杰出校友,线上-线下相结合地方式开展高水平学术讲座70场,与院内师生共享学术盛宴,活跃学术思想,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前沿,促进学院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为院内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4、举办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创建七十年暨徐如人院士、沈家骢院士执教七十年庆祝大会。七十载弦歌不辍,不忘立德树人初心,薪火相传育化学英才;七十载凝心聚力,牢记科技报国使命,踔厉奋发创世界一流。20221030日,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创建七十年暨徐如人院士、沈家骢院士执教七十年庆祝大会在吉林大学鼎新大讲堂隆重举行。大会正式开始前,与会人员共同收看了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创建70年专题片、院庆年系列活动掠影以及海内外校友和各地校友会发来的祝贺视频。上午930分,庆祝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启幕。

  

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安立佳,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理事会党委书记、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苏衡,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如人、汪尔康、赵东元、于吉红、陈学思、迟力峰、刘益春、马於光、卜显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君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董绍俊,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胡文平,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曹荣,欧洲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郎建平,长春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杨玉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书记(主持工作)游书力,吉林大学广州校友会名誉会长、吉大化学1979级校友、广州万孚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美,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郑伟涛,党委常委、副校长蔡立东,党委常委、副校长马琰铭,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洪明,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国兴等嘉宾现场出席大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沈家骢、洪茂椿、颜德岳、高松、段雪、陈小明、李亚栋、张洪杰、谢毅、李玉良、郭子建、陈军、俞书宏、李景虹、谢素原等两院院士,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苏宝连,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张德清,长春应用化学所所长杨小牛等嘉宾线上出席大会。

  

安立佳代表吉林省政府向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创建70年表示祝贺,向为吉林教育科研事业耕耘奉献的专家学者和师生员工表达敬意,高度肯定了吉林大学与吉大化学学科为推动基础研究和吉林振兴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他指出,70年来,吉大化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一流学科建设令人振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不断体现,以徐如人院士、沈家骢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教育家无私奉献,辛勤付出,为吉林科教事业发展奠定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希望吉大化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诲,聚力科研攻关,勇攀科技高峰,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六新产业发展和四新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助力吉林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希望同学们传承吉大化学光荣传统,勤奋进取,努力拼搏,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他表示,吉林省政府将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吉林大学和吉大化学学科的建设发展,共同推动吉大化学在新发展阶段展现新作为,谱写新篇章。

  

庆祝大会上,姜治莹为徐如人院士、沈家骢院士(化学学院教授杨柏代领)颁发执教七十年纪念牌匾

 

 张希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和姜治莹书记向出席大会的领导和嘉宾,以及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吉大化学发展的海内外校友和兄弟单位同仁表示感谢,向吉大化学学科创建70年,徐如人院士、沈家骢院士执教70年表示衷心祝贺。他表示,吉大化学创建70年来,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坚持教学科研并重,赓续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的教学传统,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化学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张希指出,在蔡镏生、唐敖庆、关实之、陶慰孙等学科先贤的感召下,以沈家骢、徐如人为代表的学科创建者点燃了吉大化学的科教薪火,为吉大化学的学科发展、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卓越贡献。张希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化学同仁要自觉担负社会责任,发展新能源化学和可再生能源、可持续高分子化学、先进催化和环境友好新材料等,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各种变革性化工技术。张希希望广大青年教师继承发扬吉大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既站在世界的高度创新突破,又面向国家的需求科技攻关,通过高水平的研究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吉大化学建系功勋徐如人在执教70年感言中,回忆了70年前从上海来到长春,在蔡镏生、唐敖庆、关实之、陶慰孙四位建系元勋带领下,同大家一道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难,在教学科研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创系执教经历,向与他并肩奋斗的吉大化学人表达了怀念与敬意。他表示,吉大化学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和学科建设,高度重视基础教学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始终传承着团结奋斗、和谐进取、提携后辈的优良传统。希望吉大化学人继承传统,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更攀高峰。

  

中国科学院院士、吉大化学建系功勋沈家骢在执教70年感言中,对党和国家、学校学院以及恩师陶慰孙、唐敖庆的培养表示感谢,并以承上启下四个字谦虚地概括了自己的70年执教生涯。他回顾并分享了自己坚持走出去 交朋友的教育理念,通过建立学术交流圈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基地,利用国际交流合作拓展研究生科研视野,充实研究生培养力量,提升研究生培养条件的工作经历。希望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始终高举党的旗帜,坚持实事求是,永葆革命青春,勇攀创新高峰,培养更多优秀学子,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智慧力量,祝愿学校、学院早日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丁奎岭代表中国化学会向吉大化学学科创建70年表示祝贺。他表示,吉大化学的70年,是爱国奋斗的70年,是育人铸魂的70年,是追求卓越的70年,是至诚奉献的70年。在一代又一代吉大化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吉大化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对外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以高水平的科技成果、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为中国化学源源不断注入新的力量,为我国化学教育、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未来,中国化学会将与吉林大学化学学科携手共进,为中国化学事业发展谱写新的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陈拥军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对吉大化学学科创建70年表示祝贺,向徐如人院士、沈家骢院士执教70年致以敬意。他表示,吉大化学创建70年来,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与时代和社会共命运,扎根基础研究精勤不辍,瞄准产业急需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克难,在国际学界赢得了广泛声誉,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多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吉大化学相互支持、携手共进。未来,交叉科学部也将与以吉大化学为代表的优势学科一道,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推动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科技突破点,致力于为国家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突破。

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刘磊代表兄弟单位致辞。他表示,吉大化学创建70年来,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化学学院之一,为我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质量化学人才。在唐敖庆、沈家骢、徐如人、赵慕愚、张希等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下,双方携手共进、共谋发展,结下了深厚情谊,在学科建设、文化传承、教育教学、创新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未来,期待双方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各扬所长、优势互补、携手共进,共同迈向世界一流化学学科前列。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Andrew Whittaker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Osamu Terasaki教授,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Paolo Samorì教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邹晓冬教授,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rick Carreira教授等国际友人通过视频方式,向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创建70年致贺。

  陈学思代表广大校友向母校化学学科创建70年表示热烈祝贺。他将吉大化学的办学之道、育人之道和成功之道探索凝练为:一是有深厚的学科底蕴和文化传承;二是有坚实的教学科研基础;三是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四是有成功的人才培养理念;五是有前瞻的国际化视野。他表示,吉大化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优良传统,凝练了严谨而不拘束、继承而不守旧、开放而不效仿的办学理念。饮水思源、情系母校,未来,希望更多校友携手支持吉大化学学院发展,共同推进化学学科向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不断迈进。

于吉红代表化学学院教师发言,向吉大化学七十华诞表示祝贺,向徐如人院士、沈家骢院士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祝福。她表示,吉大化学的发展始终与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紧密相连,始终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相连,始终与国际科技前沿紧密相连,始终与服务社会紧密相连,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打造了一支堪当科教强国重任的师资队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广大教师将坚决扛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职责使命,传承优良传统,紧握接力棒,把化学学科推向新的高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谱写新的荣耀与辉煌。

 

 会上,化学学院院长吕中元作吉林大学化学学科七十年发展历程报告,回顾了吉大化学70年砥砺奋进的光辉历程,介绍了吉大化学70载科研育人的各项成就。他表示,学院将继续传承唐敖庆教育思想,努力培养有家国情怀、品判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懂交流、善合作的创新型化学人才;以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契机,建设安心从教、潜心科研的教师队伍;在继往开来的崭新起点,学院广大教职员工将在唐敖庆星的照耀和指引下,携手同心,不断超越,向着世界一流化学学科迈进。大会由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宁德宽主持。

52022年,是吉大化学建系先贤蔡镏生先生诞辰120周年。2022918日,作为化学学科创建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化学学院举办纪念蔡镏生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张希出席会议并与师生座谈。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冯正玉、蔡镏生先生的孙女蔡泉出席会议。

 

 在师生交流与讨论环节,张希表示,蔡镏生老师的一生,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即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与育人精神。他回忆自己1982年考入吉大化学系时,学校为庆祝化学学科创建30周年,在开学典礼上向蔡老师等颁发表彰牌匾时的情景,牌匾上功高振铎四个字是对蔡老师成就与贡献最恰当的概括。

张希引用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形容蔡老师作为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称赞他始终保有对世界、社会和学术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他指出,蔡老师作为吉大物理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十分善于通过物理方法解决化学问题,很多仪器设备都是蔡老师与学生们自主设计和搭建的,正可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得益于这些当时较为先进的设备,师生们才能更好地认识物质的结构,并探寻物质转化背后的机制。张希强调,研究成果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仪器设备的研制本身就是重要的原创性成果。他希望吉大师生们总结并继承学科优良传统,将重塑化学未来作为使命与责任,勇于开拓新的科技前沿,实现从跟踪到引领的跨越;面向国家需求,将个人成长主动融入国家发展。

冯正玉在致辞中表示,蔡镏生先生是建国初期中国科教领域的先行者与带头人,他在吉林大学拼搏奋斗的30多年里,怀着对教育和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团结带领化学系广大教职员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化学专业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卓著的科研成果,对党的教育事业,对国家的化学事业,对推动吉林大学化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化学学科成立伊始,蔡镏生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支援东北经济建设和科教事业,他在教学科研事业中所践行的听党指挥、胸怀祖国的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精神,艰苦奋斗、扎根东北的坚守精神,正是吉林大学北上精神的真实写照与杰出代表。希望化学学院的师生传承好老一辈教育家、科学家精神,发扬好化学学科的优良传统,共同推动化学学科发展进步。


蔡泉代表蔡镏生先生的家人向学校召开座谈会纪念蔡镏生先生的诞辰表示感谢。她表示,爷爷蔡镏生一生矢志报国、孜孜不倦、勤奋学习,他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严于律己的精神与品格,时刻激励着晚辈们勤勉努力、正直为人。相信在先贤们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师生们共同努力,吉大化学将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会上,化学学院院长吕中元介绍了蔡镏生先生的生平事迹。学院教师代表苏忠民、汪大洋、刘钢,退休教师代表张恒彬、白玉白、毕颖丽、王德军,学生代表马卓远等相继发言,深切缅怀蔡镏生先生为吉大化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追思和学习他的治学精神与高尚品格。与会人员一同观看了蔡镏生先生的影像资料,并围绕传承与发扬蔡镏生先生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思想等交流体会与感悟。会议由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宁德宽主持。

 

 学校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人力资源处、人才工作办公室、离退休工作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化学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师生代表等参加会议。

蔡馏生(1902-1983),福建泉州人,物理化学家、教育家、中国催化动力学和光化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24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3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曾任燕京大学化学系教授。1952年领导创建了吉林大学化学系,并长期担任化学系主任。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担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春市化工学会理事长、长春市科协副主席。他善于将物理实验技术应用于化学研究之中,对我国实验物理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化学人才,教学科研成果卓著。

6、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和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同时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全面提升学院师生科学研究工作,于1010日至1031日期间举办了化学学科高端讲坛学术交流活动。

本次活动以院士领衔,共邀请到了28位包括院士、杰青、长江等知名教授在内的化学学科各领域的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28场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会,整个过程反响热烈,盛况空前。报告中,各位专家介绍了自己近期的科研成果,分析了国内外科研现况并分享了科研探索与学生培养的经验。报告结束后,学院师生与专家们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与会人员反响强烈,大家纷纷表示这样高起点、高水平、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非常难得、受益匪浅。

72022年,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各专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线上、线下举办了20场次的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苏宝莲来院做学术报告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 李金星博士做线上报告

82022722日下午,应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四川大学王玉忠院士到所进行学术访问与交流。王玉忠院士做客应用化学系列讲座,并以高分子材料的回收循环与低碳发展 为题作了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所长杨小牛主持,并为王玉忠院士颁发了应用化学系列讲座纪念牌。

在报告中,王玉忠院士就有机高分子材料现有回收技术存在能耗大、再生产品利用率及附加值低,废弃物处理不当导致严重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以及碳排放等问题,介绍了自己对高分子材料绿色低碳概念以及新版限塑令的理解,以及对降解塑料产品的应用领域定位和作用的认识,介绍了团队提出和发展的废弃高分子材料的化学循环与升级回收新策略,重点介绍了量大面广的典型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热固性高分子材料和混杂高分子材料体系以提高回收产物的品质、性能和价值为导向的化学升级回收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 报告会后,王玉忠院士详细解答了与会人员提出的问题,并与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讨论。

  

92022722日至24日,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主办、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火安全材料学术会议在长春举行。

本届会议旨在为国内同行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我国火安全材料科学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火安全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中,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本届会议主席由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唐涛研究员担任,协办单位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工商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青岛大学、河北大学、中科院化学所、青岛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大会开幕式由唐涛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副所长刘俊研究员致欢迎词,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门永锋研究员介绍了重点实验室情况,四川大学王玉忠院士、东北林业大学校长李斌教授、青岛大学夏延致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杨荣杰教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方征平教授、金发科技副董事长李建军、北京化工大学张胜教授、北京工商大学钱立军教授、青岛科技大学张峰教授等应邀参加了会议。

  

本届会议主题包括阻燃材料、热防护材料、耐火材料和灭火材料等火安全材料、火安全材料在建筑、电子电气等领域的工程应用、火安全材料的评价与模拟、测试方法与标准、烟气与毒性和计算模拟等。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会议采用线上和线下会议相结合的方式,线下总代表数120余人,线上参加人数320余人。会议共设有邀请报告9个、口头报告16个,其中2个为线上报告。会议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和河北大学5个高校设立了线上分会场。国内知名专家和学者展示了他们在阻燃理论与技术研发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就当前阻燃领域的科学前沿和热点问题、新技术和新产品中的关键难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大会还收到了70余份学术投稿,评选出了优秀学术墙报奖7位,并由组委会委员为获奖者颁奖。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火安全材料学术会议组委会会议,为火安全材料的未来发展和学术交流活动建言献策

  

1020221123日,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联合组织的“China-Australia Young Scholar Workshop— Recent Advances in Polymer Synthesis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线上会议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陈学思研究员和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Thomas Davis教授致开幕词,邀请了昆士兰大学RuiruiQiao教授、清华大学陶磊教授、青岛大学刘敬权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胡进明教授参会并作邀请报告,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Liwen Zhang博士、Helen Forgham博士、Xumin Huang博士、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沈娜副研究员、杨冠青博士、万鹏奇博士、马胜博士分别就各自的研究方向作了口头报告。会议增进了中澳双方在高分子合成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方向的相互了解,并对下一步联合开展研究工作进行了规划。

本次会议得到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重点项目以及吉林省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国际合作重点实验室项目的资助。

  

11、长春应化所还举办30余场应用化学系列讲座、无机化学系列讲座等。学会期刊《化学通讯》微信公众号作为会员科普服务的名片,订阅用户突破1万名,年度阅读量总计130万次,多篇原创科普报道被中国科普博览、羊城晚报、上海科技馆、化学加等媒体转载,与国家级科普平台《科普时报》共建科普栏目——化学有魅力,建立起了优质原创内容输送体系。

1220221111日、18日、25日,生物资源与功能材料前沿论坛国际产学研用会议在线上召开。会议由延边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主办。本次前沿论坛围绕着生物资源利用与新型功能材料会议主题进行学术交流,邀请了来自韩国首尔大学Wonchul Park教授、意大利福贾大学Maurizio Quinto教授、韩国成均馆大学Ji Man Kim教授、Do Hyun Ryu教授,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John L. Zhou教授、韩国高丽大学Dong June Ahn教授等专家。参加会议人员约100人,其中国内教师代表10人,国外教师6人,学生80人。

    本次邀请报告6位专家是生物资源与功能分子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的学术大师和学术骨干。通过本次论坛5位国外专家分别对新型功能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传感器、水分解和固相微萃取技术等在生物资源分析、新型功能材料相关领域分别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讨论今后的合作研究方向,并对医学、化学、材料学等学科创新合作各抒己见,并在国际产学研用方面提出初步的合作计划。相信海外专家在难题攻关、技术创新、合作科研、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国际产学研用学术研讨交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与国际尖端水平接轨, 加强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服务于地方经济, 推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不断深化拓展。

 

 

韩国成均馆大学、Ji Man Kim教授作学术报告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John L. Zhou教授作学术报告

                                  

 意大利福贾大学Maurizio Quinto教授作学术报告  韩国成均馆大学Do Hyun Ryu教授作学术报告

 

 

韩国首尔大学大学Wonchul Park教授作学术报告   韩国高丽大学Dong June Ahn教授作学术报告

 

1320224月,长春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邀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教授的学术报告。赵东元院士主要从事功能介孔材料合成、结构及其在催化、电池、生物、水处理等能源方向应用的研究工作。在该研究领域中,赵院士获得过多项重大科研奖励,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被列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科学家。报告会在学院院长孙晶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首先由我校副校长佟首峰教授致词,并代表我院全体师生向赵院士致以诚挚感谢与热烈欢迎。赵院士针对功能介孔材料的组装与应用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极具震撼力的学术盛宴。该报告会极大活跃了居家办公期间的学术氛围,老师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什么是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

 

 

 14、为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质量,长春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邀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华南师范大学兰亚乾教授为即将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教师进行指导。聘请我院引进人才王佳伟研究员做基金申请书撰写的一点体会报告。

15、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学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育优秀品质、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长春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举办了2022年研究生系列学术活动-优秀校友报告会,邀请6位优秀校友为我院研究生做精彩学术报告和学习、工作经历分享。

 

  

   

 


16、在国家双碳战略引导下,在长春理工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成立了碳中和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并进行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论坛。

   

 

17、强化高校教师团队建设对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提升我院教师的科研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今年4月居家办公期间,长春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邀请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者苏忠民教授做了一场题为强化团队建设 创新研究生培养 快速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研究生导师培训报告会。本次培训对于强化团队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8、为进一步提高长春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师生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思想高度,我院邀请董相廷教授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为学院的快速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培训报告。通过本次培训,极大提升了学院老师对科技成果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推动学院发展与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19、增进校企交流与合作。长春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副校长佟首峰与优秀校友毕志强企业研峰科技签定战略合作协议一项。

 

20、长春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邀请中石油天然气公司姜涛工程师进行报告,介绍了化工装置建设、化工项目建设等重要内容;从项目准备阶段、项目前期、项目实施、生产准备、投料试车等多方面展开,详细、系统地介绍了化工项目建设的具体内容与流程。

 

21、抗疫方面:获得企业捐赠酒精消毒液1000桶,解决了学校食品等消毒问题。学院书记和院长带头参加采样和扫码工作,全院共计22名教师参与。

 

  

22、强化安全培训和管理:安全方面,警钟长鸣,经常性自查自检及培训,封校期间,导师们通过视频指导和监管学生论文研究工作,全员参与安全建设。

 

23、为庆祝长春工业大学建校70周年,举办了名师线上大讲堂系列巡讲活动,本次活动中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积极参与,推荐吉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孙俊奇教授、南方科技大学讲席郑智平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夏志国教授及西安交通大学前沿院郑彥臻教授等国内多位千人计划、杰出青年学者参与活动,做了可逆交联聚合物材料:修复、循环利用与降解” “面向能源与环境领域挑战的多尺度催化研究”“稀土发光材料的结构设计与LED应用” “分子磁体- -面向未来医药、制冷、量子信息技术的新材料等化学相关领域的精彩报告。此外,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还邀请了吉林大学郑柏松教授做了百年流感科普报告,让学生了解了病毒在人类历史上的几次大流行,在疫情期间能够客观理智地看待病毒。北京悦康科创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葛志敏做了医药行业发展报告,通过报告学生了解了目前国内医药行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为同学们就业提供了指导及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2420221115日,长春工业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举办了长春工业大学7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化学博士分论坛,邀请到了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石芝铭研究员(百人计划)、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李亚丽研究员、吉林师范大学王钊教授及长春应化所李慧敏和吉林大学杜鑫明博士5位优秀校友为我们做云端报告, 他们的报告涉及能源、半导体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等多个化学相关领域,拓宽了学院导师和研究生的科研视野,校友们的发展代表了我院人才培养的水平,为研究生、本科生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参加此次论坛报告的还有我院白景和、张钦、牟城建、魏珊珊、王晨兆5位博士研究生。此外,参加论坛的有学院朱兴国书记、王哲院长、周德凤院长、王志兵院长及徐秉峰书记。

252022820日,吉林化工学院举办了地方高校建筑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发展论坛。论坛分为专家报告和企业论坛两部分。

专家报告环节邀请3位国内行业、院校专家在线上作报告。原吉林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吉林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王德林同志在《建设零碳绿色新校区的思考》的报告中,着重介绍了零碳校园建设、ESB4.0赋能技术与应用以及碳纤维在建筑上的应用情况。延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授、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吉林省教育厅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土木建筑水利类专业委员方光秀教授在《装配式结构体系设计与施工》报告中着重介绍装配式结构的技术体系、施工方法及延边大学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吉林建筑大学副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施工分会委员,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战美秋博士在《零震损低能耗装配整体式房屋全套技术》报告中介绍了灌芯装配全套体系新技术的特点以及吉林建筑大学在相关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企业论坛按照建筑领域分为建筑墙体及保温装修材料(分论坛1)和新技术及水暖电管线设备(分论坛2)两大类,聚焦吉林化工学院新校区建设,探索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四新成果于实际项目,提出体现绿色发展和建设绿色校园理念的具体解决方案,促进东北地区高校校区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中建一局、中建六局、晶科能源、福州埃迪特、珠海展辰、吉林恒泽、吉林红大、吉林松花湖、中国二十冶、中国二十二冶、吉林瑞能、中铁建设、吉林文王、吉林吉热等企业专家分别就企业所在领域的前沿技术进行汇报。参会人员在企业论坛中充分互换观点,汲取彼此思想,实现了学术交流与实际应用的双目标。

2022地方高校建筑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发展论坛聚焦学校新校区建设实际应用案例,体现学校工程师的成长摇篮,管理者的培养基地办学特色,展示了行业创新成果。同时,论坛内容高度衔接学科前沿,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建筑工程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四新发展为学校新文科、新工科建设提出创新思路和有益尝试。

26、吉林化工学院领导走访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和吉化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为深化校企战略合作,结成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建立互相扶持、互相依托、共同发展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202398日,吉林化工学院党委书记胡越平率队走进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和吉化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就积极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进行深入交流。学校与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自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在化工党建联盟、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学生实习实训等多方面保持良好合作态势,未来希望进一步加快科技对接,努力构建双方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新机制。

交流会上,吉林石化公司介绍了吉林石化公司转型升级项目及科研开发情况,吉化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介绍了近年发展情况和技术需求。副院长孙大志提出建立交流合作平台、开展人才交流和技术合作、谋划高层次项目等具体合作方向。学校党委副书记、院长庄志军指出,学校与吉林石化公司前期合作基础良好,要继续深化合作,为推动吉林经济社会



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双方合作的切入点表示要与学校共同研发加强合作。校企双方深入交流,就联合科技攻关、联合申请科技发展项目、校企人才交流、搭建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27、吉林化工学院加强人才引进机制创新。注重外引内培,人才兴校全面对接吉林市人才兴业计划。启动人才引进专项资金600万元,主动对接吉林市人才兴业工程。引进3位国内碳纤维知名专家,聘请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樑华教授为我校碳纤维材料研究院名誉院长,长春工业大学张会轩教授为碳纤维制备工艺首席专家,清华大学骞伟忠教授为碳纤维复合材料首席专家;吉林市委任命市科技局原局长王德林为驻校科技特派员到校指导碳纤维技术创新工作。

282022年,吉林化工学院正式加入吉林市化工产业党建联盟,与龙潭区委组织部合作实施龙潭区校区融合发展计划,开展博士专家进企业行动,与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内的十多家企业单位进行多次对接,深入了解企业需求,目前已同园区内4家企业形成实质性合作,与5家企业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今年我校还与吉林省东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书,并积极与松原市科技局沟通联系,促进松原市相关企业与学校教师进行合作对接,并与多远实业集团在油污染防治方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292022年,吉林化工学院与吉林化纤共同注册成立了吉林国化高科碳纤维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中油吉化公司联合成立碳纤维研发中心、合成橡胶研发中心、聚烯烃研发中心、ABS树脂研发中心等四大研发中心。通过这些新的组织结构,学校更方便与中油吉林石化公司、吉林化纤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共同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和产学研合作。

302022127日,白城师范学院通过线上腾讯会议举办了吉林西部大中小一体化师德师风建设论坛。吉林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领导,国内师德师风建设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白城市教育局领导,吉林西部教师进修学校、大中小学校长、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优秀校友,校领导及全校各学院教师等代表参加。会上,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师德研究专家委员会(中小学部)委员、原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副校长、河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生导师张勤教授,通化师范学院大学生顶岗支教指导中心副主任、曾获吉林好人 最美教师暨黄大年式好教师 、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发的第七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等荣誉称号的张寒平副教授,白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2届优秀校友、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最受关注教师获得者杨富生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31、受疫情影响,线下的学术交流活动受到了很大限制。但在有限的时间内,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也开展了一些线下学术交流活动。2022220日,分析化学委员会杨秀荣研究员在湖南长沙举办的湖南大学千年学府论坛上,做了题为分析科学仪器是分析化学创新的先导的邀请报告。

322022818-21日,由中国化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化学生物学实验室承办的第七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大会在长春召开,由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宏达研究员任组委会主任。近300位专家学者参会。

本次会议旨在促进我国生物物理化学领域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内生物物理化学领域同行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我国生物物理化学学科的发展。

国家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化学生物学学科主任张艳教授对学科发展作了详细的报告分析,倪嘉缵院士、江雷院士、陈学思院士、杜江峰院士、高毅勤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100余位资深专家、学者参与大会并作口头报告。

会议围绕生命现象的物理化学机制、物理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生物物理化学新技术和新方法、生物物理化学交叉与前沿四个方面展开深入的讨论。在研究生论坛和墙报展中,有八名优秀研究生获得优秀口头报告奖和优秀墙报奖。

 

  

 

332022819日,应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浙江大学冯建东研究员到长春应化所进行学术访问与交流,并做了题为单分子电致化学发光显微镜的学术报告

3420221028日下午,应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湖南大学张晓兵教授到长春应化所进行学术访问与交流,做客应用化学系列讲座,并以荧光探针结构调控与精准成像研究为题作了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逯乐慧研究员主持,汪尔康院士为张晓兵教授颁发了应用化学系列讲座纪念牌。

3520221031日上午,应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研究员到长春应化所所进行学术访问与交流,做客应用化学系列讲座,并以纳米蛋白冠特性分析及其医学应用为题作了学术报告。

362022121日,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举办第十五期大型仪器高级研讨班,由王振新研究员等主讲。

3720221029日,全国化学教师教育改革(本科)论坛在线上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及研究者依然以极高的热情参与进来,共计550名老师围绕论坛议题建设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引领时代发展的高质量化学教师教育(本科阶段)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与对策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论坛于上午845分准时召开。首先由全国化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化学教育委员会主任、东北师范大学郑长龙教授致开幕词。郑长龙教授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了热烈祝贺,强调本次论坛恰逢党的二十大顺利闭幕之际,意义尤为重大。同时指出:我们应基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来构建化学教育和化学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歌曲,努力打造化学教育和化学教师教育的新生态和新形态。新时代新征程,使命重大,责任光荣。大家应以更昂扬的精神扎根中国大地,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随后论坛正式进入学术报告流程,在丁伟副教授的主持下,五位高校教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宝贵的经验。美国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柯立助理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毕华林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周仕东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刘敬华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孙影教授先后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宝贵经验。

吉林省化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周仕东教授向大家做了题为《对照专业认证标准做好自评自建工作》的报告。他从院系的角度为化学师范认证提出借助外力和组建团队这两个精准建议。随后针对自评自建全过程中专家进校前阶段进行详细分析,提出院系应建立规范的、与示范认证相关的制度;做好真实数据并进行机制改进;目标定位表达准确且获得广泛认同等建议,同时针对毕业要求制定环节进行了详细解读,在自评报告撰写方面提出严格对标和利用工具的建议。最后总结提出凝练人才培养特色”“不能没有问题”“学院做好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教学三者的支撑关系、权重分配后,骨干教师分课程类型做好《课程大纲》《达成度报告》后,其他人模仿建议,为师范认证准备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在任红艳教授与魏锐教授的主持下,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十一所高校的十二位资深教师,继续对如何培养卓越化学教师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十二位资深教师就各自在化学教师教育(本科阶段)的改革成果与社会效益进行了展示,并就教学改革实践中,使用新载体、新内容、新方法的改革心得进行了分享汇报。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实验教学改进、互联网+平台的使用、思政元素的融合路径、教师培训体系的改进等方面。会议中其他老师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感想,与十二位分享老师展开了充分互动。

最后,山东师范大学毕华林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并致闭幕词。毕教授指出,在化学教师教育(本科阶段)的改革中要始终坚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为核心,明确新时代化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加强化学教育类课程的整体化设计,同时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

行稳致远,进而有为。本次学术报告会的成功举办,分享了集体智慧,汇聚了集体经验,大家未来将在改革道路上不懈探索,以更积极的姿态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38、东北师范大学承担了国培计划(2022学科领军教师高级研修项目,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以及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时代背景下,本项目聚焦初中化学教师基于大概念教学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实践能力提升,以立德树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初中化学学科特色,通过相关理论学习、聆听专家讲座、小组合作学习、异步教学实践活动等形式的混合式培训,促进初中化学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国培计划(2022学科领军教师高级研修培训项目,东北师范大学初中学科领军教师培训的对象是全国32名初中化学骨干教师,该项目整个培训周期为1年,整个培训过程采用理论研修+异步课程+异步实践+同步研讨的方式分两阶段进行。依据国培计划对该类项目的目标要求,同时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注重大概念来组织单元教学内容的背景下,我们确定以大概念教学为载体,提升教师育人教学实践能力,体现领军教师实践示范作用。因此确定本项目的培训主题为:初中化学教师基于大概念教学实现学科育人实践能力的提升。本项目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递进性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初中化学课程育人功能与价值探析。

第二阶段目标:基于理论研究与实践反思的大概念教学能力提升。

基于阶段目标架构培训专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加深领军教师对学科育人功能的理解,切实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3920221113-15日,第二届唐敖庆博士生学术论坛暨吉林大学第十五届博士生论坛化学分论坛成功举办。吉林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化学分论坛以加强国内外一流大学化学学科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和提高研究生科技创新意识为宗旨,至今已成功举办多届。论坛受到了广大海内外高校化学及相关学科博士生及指导教师的高度关注,对拓宽博士生学术视野,激发博士生创新思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届论坛以极致化学(Chemistry Ultra为主题,设置材料化学;能源化学;合成与催化;化学测量学与化学生物学四个专题,论坛将邀请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国内一流大学化学及相关学科优秀博士研究生共同交流学术思想。本届唐敖庆博士生学术论坛将继续秉承唐敖庆先生的治学理念和爱国情怀,致力于打造国内化学学科交流融合发展的高水平融智平台。此外,本届论坛邀请美国化学会共同举办ACS on Campus活动,邀请美国化学会的编辑们,围绕博士生同学们广泛关注的投稿策略、成果展示、职业规划等话题开展研讨,共同推动我国化学学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论坛秉承了唐敖庆先生的治学理念和爱国情怀,促进了国内外化学学科的交流融合,推动了我国化学学科高层次创新的人才培养。本届论坛由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吉林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化学学院、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吉林省化学会共同承办。

402022916日,《应用化学》和《化学通讯》期刊围绕当前生物医用材料及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主办了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精准结构设计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在线学术论坛。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宋万通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胡进明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杜金志研究员、北京化工大学俞丙然教授和宋万通研究员围绕气体递质高分子一石二鸟策略同步实现肿瘤组织和淋巴结高效药物递送基于开环反应构建可降解核酸递送载体免疫治疗药物传输材料主题作了精彩的报告。

在直播过程中,前沿领域的精彩报告吸引了各平台观众达3万余人。观众踊跃提问,主讲人进行了耐心深入细致地解答。

 


 

 

412022128-9日,吉林大学成功在线上举办“2022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学术研讨会议。本次研讨会由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化学学院主办,邀请包括长春应化所、清华大学等在内国内10余所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会。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全程参会并在开幕式致辞,化学学院院长吕中元在闭幕式致辞。

会议中共有20位知名专家学者汇报了各自的研究工作,其中清华大学杨振忠教授进行有关胶体大分子的报告,吉林大学陈于蓝教授报告了力响应高分子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等。与会专家的报告方向涉及到仿生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合成及功能运用、超分子自组装以及生物医用高分子等诸多领域;本次研讨会聚焦关于超分子结构与材料的学术前沿方向、与会专家和青年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热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学术交流研讨会、学术论坛活动紧紧围绕我国化学学科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注重活动质量和效果,为我省化学学科的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学会各理事单位、专业(工作)委员会除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论坛)外,还积极组织科技工作者参加了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对推进我省学科发展和提高科技工作者学术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诸如:

12022530日,汪尔康院士,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的241st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ECS) Meeting上做了题为“A Study of Nanozymes-Based Biosensor”的主题报告(线上)。

22022625日,分析化学委员会杨秀荣研究员在“Aggregate精准分析苏州大学专场论坛做了题为“ECL新体系的机制与生物传感应用研究的邀请报告(线上)。

32022811日,分析化学委员会杨秀荣研究员在中国化学会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90周年化学大家谈做了题为““分析化学”-物质科学的眼睛和助推器的报告(线上)。

42022828-31日,长春应化所金永东研究员,参加IAAM - European Assembly of Advanced Materials Congress (AMC),做了题为“2D plasmonic AuNP-nanomembrane: unusual electron transport and versatile nanoelectronics & biological applications”的报告

52022106日,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维林研究员,在南京召开的光电子学、材料与能源国际研讨会上做了题为“Nanocatalysis at single molecule single particle level”的大会报告。

620221126日,刘舒研究员参加了吉林省药学会中药天然药专业委员会2022年学术年会,做了题为基于质谱技术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的邀请报告。

72022年度,长春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共有10余人参加国内及国际学术会议。孙晶教授于20221218日参加了线上第三届材料化学与复合材料国际学术会议;李云辉教授于2022115日参加了第十六届国际复合医学工程学术会议;包思琪副教授于2022121日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主办的第十五届大型仪器高级研讨班学术会议;张新艳副教授于2022726日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张健夫副教授于2022714日参加了弗格2022第五届水性乳液分散体大会学术会议;李丹副教授于20221014日参加了中国科学材料科学前沿讲座:发光材料与显示学术会议;温丽丽博士于2022812日参加第五届聚集诱导发光国际研讨会。吴云鹏博士于202255日参加了线多功能纳米材料进展国际学术会议。

  

 

 

 

 

82022223日,吉林市化工产业党建联盟成立大会在吉林市雾凇宾馆召开。吉林化工学院作为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参加了此次大会。会上,市委书记贺志亮,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非公党工委书记武胜国,吉林石化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金彦江,我校党委书记胡越平,共同按下吉林市化工产业党建联盟启动球。

化工产业是我市重要的主导性支柱产业,是稳定全市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为汇聚党建力量,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由市委组织部、吉林石化公司党委、市国资委党委共同发起,成立了吉林市化工产业党建联盟。这是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和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打造特色产业党建联盟,扎实推进我市四六四五发展战略实施,助推我市化工产业做大做强的务实举措,也是我市探索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此次吉林市化工产业党建联盟还建立了“3+X+N”的工作架构,确定了明确的工作机制,制定了明晰的任务清单。下一步,我校将依托党建联盟,积极发挥高校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建立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与化工企业的智力与项目合作,在企业设立人才工作站,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与企业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开展订单式培养;依据企业发展需求,开展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推动产学联动,发展共赢,为吉林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力量。

 

 

 

9202277日,吉林市以化工产业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吉林化工学院为主体,在龙潭区启动了博士专家进企业行动,吉林化工学院66位博士专家组成的17个课题组与首批14家化工产业党建联盟成员企业完成了对接,入驻企业为博士专家团队颁发了聘书。

博士专家进企业活动是吉林市化工产业党建联盟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既是校企双方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机衔接的积极探索,更是高校创新资源和专家学者服务企业、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务实举措,必将为吉林市加快创新驱动步伐、实现工业跨越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活动启动后,联盟成员间将开展三方面工作,在科技创新上,联合开展重大课题攻关,重点解决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在技术支撑上,通过新产品、新技术、大型仪器等方面实现共享,助推企业主流产业方向融合发展,提高产业孵化速度;在平台搭建上,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搭建校企联融育人平台,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合作共赢。

吉林市化工产业党建联盟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发展的潜能优势,建立了“3+X+N”的工作架构,搭建了企企+政企+校企三维聚合联动平台,吉林化工学院作为成员单位积极推进组织共建、事务共商、资源共享、发展共促、品牌共创等工作任务,推动联盟企业不断提升党建质量、管理水平、效益利润,激发了产业发展活力,打造了一支强强联合的产业集群。结合服务企业月活动,分别参加了联盟企业发展、技术、人才等需求座谈会、对接会。

下一步,将通过开展银企对接、供需对接、高峰论坛、安全生产联训、党建经验交流等活动,精准把握需求、促进交流合作,围绕资源共享、提升联盟合力,打破化工产业链上企业间交流合作壁垒,以党建引领推动链上企业优化升级,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学会除了注重举办和参加高质量、高品位的国内外学术活动之外,各专业(工作)委员会、理事单位还广泛地开展一些有特色的、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扩大化学学科的影响。

三、学会和各理事单位、专业(工作)委员会以全国科普日暨吉林省科普周活动为载体,注重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大力普及化学知识、着力宣传化学贡献,为培养学科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2022521-30日,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响应科技部号召,以走进科技 你我同行为主题,结合实验室的特色和研究方向,举办了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公众开放活动。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本次公众开放活动全部采用线上科普方式进行。开放活动周前期,实验室通过化合物语微信公众号和实验室平台同步发布通知,充分宣传,吸引了众多市民、中小学生、大学生及科技爱好者参与了本次活动。初步统计参与人员达到440余人。

活动期间,实验室利用微视频,通过实验室主页向大家介绍了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概况,展示了核磁实验室、合成实验室、计算集群实验室和纳米粒子合成实验室。

实验室采用腾讯会议的方式举办了两场科普讲座。

第一场讲座主要面向本科生,分别由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文科和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领军教授王博主讲。张文科介绍了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历程,讲述了重点实验室在超分子化学领域中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做出的突出贡献。王博作了题为化学的魅力:从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谈起的科普讲座,介绍了化学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基础学科的核心价值,以及其根植于基础研究中所焕发出的内在的创造性魅力。

第二场讲座主要面向中、小学生,由叶开其教授主讲。叶老师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超分子化学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引导和鼓励中小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不断培养实践能力。

本次科技开放周活动不仅向公众展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成果和责任担当,而且向公众普及了超分子化学、低碳节能、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使参与者真正感受到超分子科学的无穷魅力,在中小学生心里埋下了探索科学精神的种子。

 

 

 

 

22022528日,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了线上科普活动。结合新冠疫情防控和热点的科学问题,组织了包括科普报告:大肠杆菌及其检测意义、科学合理消毒;科技DIY: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卡的制作;以及化学小实验展示:鲁米诺的荧光海洋、铜树银花、水果电池等,吸收了很多人的网上观看和参与。

32022722日,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主办的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长春分会场正式开班。23日,长春应化所陈学思院士、李成宇研究员受邀为参加培训的我省百名小学科学教师授课。

陈学思院士向培训班学员介绍了长春应化所的发展历史,从学生学习目的、老师的教育职责和自己多年来培养学生的心得体会与学员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学员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表示两个小时的学习意犹未尽,课后纷纷请求与陈学思院士合影留念,并表示要以陈学思院士为榜样,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重视培养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成宇研究员向学员们介绍了长春应化所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和研究方向,从风洞测温、植物补光、健康照明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稀土发光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课后,科学助手向现场学员展示了利用稀土发光材料做成的台灯和电脑显示器,通过对比,学员们真切的感受到稀土发光材料在照明显示器件上的应用效果,纷纷表示聆听应化所两位专家的讲座获益良多。

 


420228月,吉林大学化学学院2022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以线上方式成功举办。本届夏令营共有来自全国150所高校的近600名同学报名参加,395名学生被录取并获邀参加本届夏令营。

开营初期,举行了开营仪式和实验室参观活动。化学学院院长吕中元教授首先对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李广社教授、张俊虎教授、牟建新教授和李辉教授分别对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理论化学研究所进行了详细介绍。随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守华教授、各课题组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在实验室接受了学生记者的采访,对实验室大型仪器和课题组研究进行了讲解。本次夏令营的参观活动是吉大化学学院首次以直播方式进行推广,得到吉林大学电视台的大力支持,Live吉大、吉林大学抖音官方账户、吉大化学研究生哔哩哔哩官方账户等网络平台对本次夏令营活动进行了直播,累计收看近5万人次,营员同学和学院老师在直播平台文字留言区进行互动,解答了营员关心的问题。

随后,各专业研究生指导教师与营员进行了线上见面活动,营员通过腾讯会议平台进行线上个人展示,与导师面对面交流。至此,化学学院2022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圆满落下帷幕。142位优秀本科生被评为优秀营员。本次活动的开展为全国高校优秀学子了解吉大化学学科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同时也对促进学院研究生招生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520228月,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2,科学探究类)(CULSC)中,长春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本科生冯河川、王旋琛、张栋辉、洪强强,及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张彦彬组成的编号为67109的团队,参赛项目为新型可见光响应BiOI/假单胞菌-丝瓜纤维直接耦合体系强化降解有机废水。在我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赵妍老师的指导下,一路披荆斩棘, 荣获国赛一等奖。


为了同学们能更好的掌握基本操作、仪器使用,正确实验数据的获取,提高正确记录、处理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促进我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学生对基础化学实验学习的兴趣,检验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等能力。在2022年下半年,我院举办了第十一届化学实验竞赛。有来自化工学院、生命学院和材料学院的百余名学生参与了竞赛。

62022年上半年,长春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成功举办了长春理工大学第一届化工设计大赛。这一竞赛最大的特点是难度大。在学院领导和学生办公室老师的宣传和鼓励下,学生认识到化工竞赛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多名同学积极报名参加竞赛,并取得了比较优异的竞赛成绩。经过学院学科竞赛的选拔,我们推荐的反正没有学长学姐带队团队,在刘方彬老师的指导下,一路过关斩将,荣获2022天正设计杯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这也是我院学科竞赛的一项新突破!

72022101519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先后举办两场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解读科普系列讲座。期间,邀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院董佳家教授、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王博、张文科教授为院内外师生作报告,并邀请到了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寮渭巍教授、刘堃教授和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胡良海教授担任讨论嘉宾。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吕中元教授出席并主持讲座。

 

 

讲座中,受邀嘉宾深入浅出且幽默诙谐地介绍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背后的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同时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卡罗琳·贝尔托齐(Carolyn R.Bertozzi)、卡尔·巴里·沙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和丹麦科学家莫滕·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乐于学习、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随后,受邀嘉宾激励广大学子,希望当代青年学者能够学习发扬老一辈化学家的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勇攀学术高峰。

四、认真组织好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活动,为人才培养搭建重要平台

1、按照中国化学会的部署和要求,本年度化学竞赛工作克服疫情带来的诸多困难,从考点(考场)的设置安排、试卷接收、印制、发放、巡考和网上阅卷的各个环节,都在吉林省科协青少中心的领导和监督下专人负责,没有出现任何纰漏,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今年近百所学校,9048名学生参加了619日在全省各地区统一进行的选拔赛。选拔出1933名学生参加了10月份进行的第3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吉林赛区)初赛,共有188人获奖,其中51人获一等奖、37人获二等奖、100人获三等奖。

220221127日至121日,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吉林省化学会、吉林大学共同承办的第3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在长春举行。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488名学生和337名领队、观察员、学会代表及列席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本届决赛参赛人数创历届新高。决赛历时5天,通过两场理论考试的激烈角逐,最终161人荣获一等奖、216人荣获二等奖、103人荣获三等奖。吉林省代表队20名学生参加了本届决赛,其中9人获得金牌、6人获得银牌、5人获得铜牌。

121日,第3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闭幕式在吉林大学成功举办。闭幕式通过吉林大学官方微信视频号向全网直播。中国化学会、吉林省科协、吉林省化学会有关领导,竞赛组委会成员,以及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赛事官方合作伙伴等有关单位嘉宾在主会议室线上参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代表队的领队、观察员、学会代表和参赛学生云端观看线上直播。闭幕式由吉林省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吕中元主持。

 

吕中元教授主持

 

为办好第3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吉林省化学会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组织筹建了本届决赛的组委会,理事长冯守华院士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召开筹备委员会工作会议。因受疫情的影响,本届赛事采取全国各省分设考场、以线上方式进行竞赛活动。在竞赛组委会共同努力下,赛事活动的筹备、报名、考试等环节进行了科学统筹和周密安排,确保了竞赛的有序举办,保障了参赛师生的健康安全,做到竞赛考试公正公平。

    张希院士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代表承办单位吉林大学致辞,肯定了参赛学生对化学充盈的兴趣和激情,致敬了培育人才的中学老师们。他指出,过去化学是实验科学,而今实验、理论与计算是化学发展的三大支柱,研究对象从静态到动态、从无生命到有生命,化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他勉励学生,不但要打好自然科学基础,还要怀揣人文主义情怀,深刻理解化学是变化之学,体会变与不变的斑斓人生,坚守初心、坚定信心、坚持耐心,成就强国富民梦想。

 于吉红院士讲话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科协主席、吉林省化学会副理事长、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于吉红称赞了参赛学生因为热爱,奔赴山海的化学热情。她表示,本项赛事与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接轨,是中国高中学生的化学全运会,为广大学子们打开了认识化学世界的大门。她强调,化学既是承上启下的中心科学,也是破解国家科技卡脖子难题、实现双碳目标、守护人类健康的关键科学。她寄语青年,要保持热爱,在学习中夯实基础、格物穷理,在实践中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段连运教授讲话

中国化学会竞赛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段连运代表中国化学会竞赛工作委员会向参与赛事组织筹备的各界同仁致以诚挚感谢。他表示,本届赛事规模空前,参赛师生与承办单位密切配合、凝心聚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坚持公平公正,务实高效、紧张有序地完成了全部竞赛环节,为今后中国化学奥林匹克赛事的组织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希望经过赛事历练的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深造中,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强健的动力迎接全新挑战。

陶氏化学亚太区首席科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冯少光,华为北京研究所所长姜向中分别代表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官方合作伙伴,在发言中表示将持续投入支持化学基础研究,助力化学领域人才的培育和发展,共同推动教育、科技和产业发展。参赛学生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夏天明同学在参赛感言中表示,此次赛事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激发了对化学的热情,未来将继续在化学领域深入探索,为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闭幕式上,于吉红宣布第3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将由北京化学会、清华大学化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共同承办。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刘磊代表第3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承办单位讲话

  

四、建章建制,强化学会组织自身建设,着力把学会建成政治型、学习型、民主型现代化的科技社团。

学会的组织建设是学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学会的源动力,是学会成败的关键所在。化学会组织机构健全,理事单位20个,个人会员1440人。为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强化学会服务功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对科技社团的新要求,学会对各项管理制度、管理办法进行整理、补充和完善,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提高工作效率。

2022年受疫情影响,在理事长的领导下,全体理事、监事会成员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学会以通讯会议方式召开2次常务理事会议,5次理事长会议,召开了第十一届理事会第二次理事会议,全体理事89人及5名监事会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吉林省化学会2021年度工作总结》、《吉林省化学会2021年度财务情况》、《吉林省化学会2021年度监事会工作报告》、《吉林省科协、吉林省化学会评优表彰名单》和《2022年吉林省化学会、理事单位、专业(工作)委员会工作要点及增补吉林省化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的议题。

建设现代化科技社团始终是学会的奋斗目标。为此采取的举措包括:一是规范学会的管理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建章建制。二是注重组织理事们的政治学习。及时学习传达国家的重大会议精神,增强大家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三是注重自觉接受中国化学会和吉林省民政厅、省科协的领导和指导。做到常请示,常汇报;四是充分发挥学会的各理事单位和各专业(工作)委员会及全体理事的作用,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做好学会的各项工作。

纵观2022年省化学会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诸如,学会活动受疫情影响,各理事单位和各专业(工作)委员会开展的学术研讨、学术交流、学科普及等活动不平衡;再如促进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还是薄弱环节;还有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营学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各项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夯实。这些问题应在2023年的学会工作中引起高度重视,并力争加以改进及解决。

我们坚信2023年学会工作,在党的二十大精神鼓舞和指引下,学会团结广大会员和理事,同心同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出色地做好学会的各项工作,力争为振兴吉林省经济建设,做出学会应有的贡献;为培养吉林省化学学科人才,推进吉林省化学学科建设,发挥学会的应有作用。

 

 

二维码
吉林省化学会 电话:0431-88499159 邮箱:jlshxh@jlu.edu.cn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解放大路2519号 吉林大学前卫北区理化楼
Copyright © 2023 吉林省化学会 版权所有 长春众讯联科 技术支持与服务  吉ICP备2021004797号-2  XML地图